欧美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_无码无遮挡av毛片内射亚洲_涩涩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AV一区二区大屁屁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民生

紙墨含情記錄民生譜寫商洛故事

——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向每一位新聞人致敬

2025-11-07 08:10:34

來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報

  編者按 時代在變,媒體也在變,唯有新聞人的信念與情懷始終如磐。多年來,商洛日報社始終循著時代節(jié)拍,錨定黨報職責使命,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勇毅前行。報社的記者編輯們以“四力”為翼,用腳力丈量商洛大地的每一寸肌理,用眼力捕捉發(fā)展脈搏的鮮活瞬間,用腦力深研中心大局與民生關切,用筆力淬煉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讓每一篇報道都“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我們始終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目標,把筆觸和鏡頭牢牢對準基層,用文字與光影記錄商洛高質量發(fā)展的堅實足跡,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值此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本報特別策劃推出記者節(jié)特別報道。讓我們一同走進記者編輯的日常,傾聽他們奔走在路上的故事,感受他們藏在筆墨里的赤誠與熱愛。

縱使千帆過盡處 初心如月照筆耕

  2014年陜西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第十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新媒體部主任 張力宏

  11月8號是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于我而言,更是一個值得深深回望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從事新聞工作的第30個年頭。

  三十載春秋,筆耕不輟;三十載風雨,初心未改。作為一名新聞戰(zhàn)線上的“老兵”,我親歷了時代變遷的波瀾壯闊,見證了無數(shù)溫暖人心的瞬間,也收獲了成長與感悟。

  2014年1月2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赴鎮(zhèn)安縣云蓋寺鎮(zhèn)花園社區(qū)考察扶貧工作。彼時,我隨行采訪,原以為只需完成一篇簡短的消息稿即可。然而,現(xiàn)場所見所聞,卻讓我心潮澎湃:總理的和藹可親、群眾的熱情洋溢、干部的真摯樸實,每一個細節(jié)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當晚,我雖已交稿,卻仍感意猶未盡。于是,我決定撰寫一篇通訊,記錄這一歷史時刻。然而,現(xiàn)場既要記錄又要拍照,素材難免零散。情急之下,我聯(lián)系了鎮(zhèn)安宣傳部的陳風軍同志,請他協(xié)助回訪。令我驚喜的是,次日他便發(fā)來一份三萬字的詳盡素材,涵蓋總理考察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句對話,甚至連在場干部群眾的姓名、年齡都清晰標注。

  這份珍貴的素材,讓我如獲至寶。我連夜奮筆,終成通訊《總理來給咱拜年了》。文章刊發(fā)后,社會反響熱烈,極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投身脫貧攻堅的斗志。后來,這篇通訊榮獲2014年度陜西新聞獎一等獎。

  三十年的記者生涯,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我從未出現(xiàn)過新聞失實和政治差錯,并榮獲第十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稱號。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那些難忘的采訪經(jīng)歷,更離不開從采訪對象和同仁身上學到的寶貴品質。

  三十年過去,我始終不敢以“老記者”自居。因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新聞事業(yè)不斷涌現(xiàn)新要求、新挑戰(zhàn)。AI技術、短視頻傳播、新媒體融合……這些新事物,讓我時刻保持“空杯心態(tài)”。

  未來,我愿繼續(xù)做一名新聞戰(zhàn)線上的“新兵”:向黨的新聞事業(yè)新要求學習,不斷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向廣大的采訪對象學習,汲取他們身上的智慧和力量;向所有的記者同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與時間賽跑 為生命立傳

  2015年陜西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商洛日報社綜合記者部副主任 馬澤平

  十年后,回憶《生命至上 青山作證》獲得新聞一等獎時,我的眼前再次浮現(xiàn)出2015年“8·12”特大山體滑坡:那個被巨石和泥土吞噬的煙家溝,那些在黑暗中奔跑的身影,那些在亂石堆中徒手挖掘的救援人員……

  2015年8月12日上午,接到采訪任務時,我意識到這將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采訪。抵達現(xiàn)場時,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不安。面對幾十個鮮活的生命時,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生命大救援在煙家溝的黑暗中驟然點亮,我和同事踩著滾落的碎石,深一腳淺一腳地奔赴救援核心區(qū),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這驚心動魄的生命大救援。

  采訪中,最觸動我的是幸存者張業(yè)宏的經(jīng)歷。那個夜晚,他因為去工棚照看妻子而僥幸躲過一劫。講述時,他的雙手仍在顫抖,眼神中滿是驚恐與悲痛。我一邊記錄,一邊強忍淚水——作為記者,我們需要保持專業(yè),但面對如此慘劇,誰能完全無動于衷?

  在救援現(xiàn)場奔走的日日夜夜,我們見證了太多感人的細節(jié):消防官兵背著老人,小心翼翼地在亂石中前行;武警戰(zhàn)士撇下探親妻女,駕駛挖掘機在險境中尋找奇跡的執(zhí)著;測繪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登上松動山體,24小時不間斷監(jiān)測的堅守……銘記著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殷切重托,救援人員時刻將“生命至上”成為救援隊伍的共同信念。這些平凡救援人員的非凡壯舉,成為記者報道中最觸動的場景——偉大源于平凡,成于不凡。

  連續(xù)10天,我們幾乎不眠不休,白天采訪,晚上寫稿。我們要與時間賽跑,及時傳遞救援進展;我們更要與生命賽跑,記錄下每一個可能被遺忘的細節(jié)。

  “生命至上,青山作證,歷史不會忘記!”煙家溝,這片被撕裂的青山,更是一座用生命鑄就的豐碑。在煙家溝特大滑坡報道中,我們將鏡頭對準災難中的人,通過用大量的故事細節(jié)讓讀者感受到災難的無情,更感受到人性的光輝——那是一個民族在危難時刻迸發(fā)出的勇氣、理性與大愛。

以筆為舟,抵達靈魂深處的故鄉(xiāng)

  2022年陜西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商洛日報社副刊部主任 呂麗霞、??烤庉?侯 彬

  作為地市黨報記者,能憑借《把故鄉(xiāng)背在背上行走》斬獲2022年度陜西新聞獎一等獎,這份榮譽既意外又滾燙?;赝稍L與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我們深切體會到:人物通訊的生命力,藏在真情里,也藏在對主題、結構與細節(jié)的打磨中。

  2022年,商洛籍作家陳倉斬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這對陜西文壇而言是重磅消息。憑借職業(yè)敏感,我們立刻意識到這一選題的價值——他不僅是丹鳳塔爾坪村走出的本土作家,更以作品記錄了大移民時代城鄉(xiāng)融合的軌跡。爭取到一小時采訪時間前,我們通讀了他的多部作品,隱約觸摸到其創(chuàng)作心路:從農(nóng)村到上海,從異鄉(xiāng)不適到扎根融入。

  采訪中,陳倉不談獎項光環(huán),只細說塔爾坪的糊湯面、父親進城時攥在口袋的糖果、昏迷中模擬鋤地的手勢。這些帶著泥土氣的細節(jié),讓我們堅定了核心主題:陳倉是時代的記錄者,他的筆端連著進城務工者的悲歡。而賈平凹“把故鄉(xiāng)背在脊背上到處跑”的評價,恰是最精準的“題眼”,既概括了他的生活軌跡,也道破了其精神內核,最終成為通訊標題。

  素材整理階段,我們摒棄傳統(tǒng)縱式結構,以陳倉創(chuàng)作思想的變化為暗線,采用主題組合式結構,分為“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城鄉(xiāng)的碰撞與融合”“做一棵樹,在遠處眺望故鄉(xiāng)”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深挖背后的故事,用細節(jié)充盈事實,讓零散的故事有機串聯(lián),既凸顯邏輯張力,又讓人物形象更立體。

  采訪接觸中,我們眼前的陳倉情感內斂,撰寫稿件時便保留了其樸素語言風格,用白描手法呈現(xiàn)關鍵場景:九龍山墳前的祭拜、上海家中書柜里的舊鐮刀與連翹花、陪父守夜時“月光不是光”的頓悟。這些細節(jié)不刻意拔高,卻讓鄉(xiāng)愁與堅守自然流淌。同時,我們在開頭、小標題及精神世界描寫中融入文學筆法,既契合陳倉的作家身份,也讓通訊更具可讀性。

  此次獲陜西新聞一等獎,對于我們來說是意外之喜,但也更讓我們深刻領悟到:好的人物通訊,需先找到主題之“魂”,再捋順素材“脈絡”,最終以細節(jié)點亮真情。作為記者,唯有沉下心俯下身,走進采訪對象的生活,才能寫出有溫度、有力量、能共鳴的作品。

在泥土中扎根 于時代里落筆

  2016年陜西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商洛日報社社會部副主任王濤、綜合記者部記者賈書章

  2014年冬季,我們在山陽采訪產(chǎn)業(yè)發(fā)展時,聽聞一名女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她把傳統(tǒng)的山陽掛面進行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了火龍果掛面、槐花掛面、海藻掛面、魔芋掛面、菠菜掛面等30多個品種,并在線上線下銷售,打出了新天地。

  故事的主人叫喻琰,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讓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們的手工掛面能掙更多的錢,她放棄了在南方優(yōu)渥的工作,在親人的幫助下,成立了公司,把山陽傳統(tǒng)手工掛面研發(fā)出了一系列新產(chǎn)品。產(chǎn)品甫一上市就打開了局面,當年就實現(xiàn)了營利,取得了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女主人公喻琰美麗聰慧,待人熱情大方。有著知識女性的沉穩(wěn)干練,也有著女大學生的朝氣與活力。她給時任省委書記寫信,暢談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心得和體會,受到時任省委書記的肯定,鼓勵她發(fā)揮聰明才智,多為家鄉(xiāng)發(fā)展作出貢獻。

  采訪結束后,我們經(jīng)過反復商榷,稿子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經(jīng)過多次打磨,對結構和文字做了很大調整,最后決定用書記的回信做導語,突出我省重視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這個大的主題,切入女大學生喻琰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經(jīng)歷。尤其是在細節(jié)上精心梳理打磨,確保語言敘述流暢,條理清晰,事實真實準確,將女大學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多層面給予展示,既有擔當,又有情懷。

  稿子刊發(fā)后,就引起了各界關注。中央機關工委領導來商專門調研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人民網(wǎng)、華商網(wǎng)、陜西網(wǎng)、中國青年網(wǎng)等各大媒體紛紛推出了專訪、專題,也讓山陽掛面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了陜西,走向全國,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青睞。

  這篇通訊能獲得陜西新聞一等獎,我們的深刻體會是,好的作品是“磨”出來的,這篇稿件先后采訪了4次,每次我們都帶著不同的采訪話題和主人公親切交流,暢談她一路走來的收獲和體會,發(fā)掘其身上的閃光點?;貋砗笥址磸托薷臐櫳?,力求事實交代清楚,文字精練,既是一篇人物通訊,又是一篇美文。作為黨報記者,就要撲下身子,多到基層去,及時發(fā)現(xiàn)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鮮活人物,用典型人物感化人,用老百姓身邊的真實故事教育人,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時光會老,新聞紙上的溫度永存

  2022年陜西新聞道德風尚獎獲得者、第六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要聞部主任 汪瑛

  時光的筆,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書寫年華。驀然回首,那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寫下的《入黨申請書》,仿佛還是昨日剛交;報社大門前那個懷揣新聞理想、目光清澈的青年,仿佛才剛剛站定??膳_歷卻清晰地告訴我,二十年,已悄然從筆尖流淌而過。那些伏案書寫的深夜、奔走一線的清晨、見證變化的瞬間,如同清晰的年輪,鐫刻在職業(yè)旅途上,也讓“新聞人”這三個字,從最初的職業(yè)選擇,沉淀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信仰。

  2005年,我懷揣著對文字的熱愛與對新聞事業(yè)的憧憬,走進了報社的大門。彼時的采訪部,油墨香與紙張的氣息交織,一支筆、一本稿紙是文字記者進行寫作的主要工具。當我將自認為很用心寫下的滿滿4頁稿紙的首篇消息交給編輯,卻被改得面目全非,只留下不到500字時,讓我對“采編”二字有了最初的敬畏——原來每一篇見報的文字,都要經(jīng)過反復打磨,每一個版面的呈現(xiàn),都凝聚著對事實的堅守。還記得第一次跟隨老記者下鄉(xiāng)采訪,泥濘的山路讓我步履維艱,而鄉(xiāng)親們臉上的笑眼中的光,卻讓我瞬間懂得:新聞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的空想,而是腳踩大地的傾聽與記錄。

  20年來,我始終記得作為一名黨報記者的使命——既是時代的記錄者,更是政策的傳播者、群眾的代言人。在抗洪搶險的一線,我曾與救援人員一同堅守堤壩,任憑雨水浸透衣衫,只為第一時間傳遞“人在堤在”的信念;在企業(yè)的生產(chǎn)車間,我連續(xù)蹲點幾日,記錄工人師傅們的認真執(zhí)著,讓“工匠精神”通過版面走進讀者心中;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田野上,我曾跟著農(nóng)戶下田收割、進棚摘菇,用文字描繪從“輸血”到“造血”的鄉(xiāng)村蝶變。這些采訪經(jīng)歷讓我深刻體會到,黨報的新聞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不僅要傳遞信息,更要凝聚力量。

  20年間,我見證了報紙從黑白到彩色、從單一紙質版到“報網(wǎng)端微”融合傳播的轉型,也迫使著自己不斷學習:學著用新媒體語言解讀政策,學著在碎片化傳播中堅守新聞的真實性與深度。不變的,是對“內容為王”的執(zhí)著——無論傳播形式如何變化,真實、客觀、有溫度的報道,永遠是黨報的立身之本。

以筆為翼 追光而行

  2024年陜西新聞道德風尚獎獲得者、第九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黨政記者部主任 李小龍

  驀然回首,自己在記者崗位已17年。這些年,每當完成一個任務與挑戰(zhàn),講好每一個新聞故事,雖然伴隨著緊張與疲憊,但更多的是收獲、感動和責任。

  這些年,我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唱響商洛好聲音。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首站就到柞水,我和同事循著總書記的足跡,深入采訪兩天,回來后立即寫稿,幾經(jīng)修改,在凌晨5點多完成兩個整版的稿件。連續(xù)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獲滿滿。這些年,我立足本職,認真做好黨政活動報道,高質高效完成各項任務。同時,積極圍繞鄉(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項目建設、打造賽事之城等中心工作采寫了一系列主題報道,及時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我市的生動實踐。

  這些年,我堅持深入一線,全面弘揚社會正能量。32歲的黨敬衛(wèi)不會游泳卻挺身而出,留下懷孕的妻子、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我和同事乘班車、坐摩托、爬山路趕到他的老家,面對山頂孤墳和身著喪服的家人,我的眼睛模糊了。姜志玲8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的丈夫和一雙老人、兩個孩子,采訪時我被她那句“你在,我就在;你在,愛就在;你在,家就在”的質樸語言所震動。鄉(xiāng)鎮(zhèn)干部李長慶倒在脫貧一線,看到宿舍的半塊饅頭和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記,聽到家屬、同事和村民的贊揚,我被這為民情懷所感動。李靜毅在渭河勇救落水兒童,用生命詮釋了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通過深入采訪,我發(fā)現(xiàn)他的見義勇為并非沖動,而是骨子里的本能,平日點點滴滴的善舉早已織就他生命的底色。采訪中,我被這些先進典型人物一次又一次感動,他們用行動或生命詮釋了人間大愛,讓我看到了平凡人的力量,也讓我堅信生命可以影響生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我月均在報紙上發(fā)稿20多篇,最多時一月50多篇。采寫的稿件在陜西新聞獎、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以及商洛新聞獎評選中獲獎近40件。

  每當完成采訪,每當收到感謝的話語,都讓我成就滿滿,也更加堅定了前進的信心和決心。今后我將繼續(xù)堅守初心,錘煉“四力”,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敬畏鑄魂 敬業(yè)篤行

  第七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恐魅?王尚鋒

  冬去春來,歲月流轉。25年來,從扛著攝像機的見習生,到深耕文字的新聞工作者,紙張墨香與文字重量早已融入生命肌理。支撐我步履不停的,始終是對新聞職業(yè)的敬畏之心,與對這份事業(yè)的赤誠之念。

  2001年盛夏,我懷著忐忑與憧憬踏入洛南電視臺見習。半年間,我深入秦嶺深山記錄山民趕集煙火,踏著泥濘走進困難群眾家中聆聽生活困頓……這些鮮活經(jīng)歷讓我頓悟:新聞是腳沾泥土的真實記錄,是心貼群眾的情感共鳴。“真實為要”的種子,就此在心底深深扎根。

  2002年1月,通過公開招聘,我如愿踏入商洛日報社。從助理記者到獨立采編,從版面角落的短訊到占據(jù)頭條的深度報道,崗位在升級,職責在加重,但“筆桿千斤重”的敬畏與擔當從未改變。為采寫抗災救災一線故事,我在鎮(zhèn)安縣木王鎮(zhèn)蹲點3天,深夜與村民圍坐火爐旁,聽他們講述救災過程中的驚險瞬間與暖心點滴;丹鳳縣鐵峪鋪鎮(zhèn)遭遇洪澇災害后,我頂著近40攝氏度高溫,連續(xù)3天奔走在受災一線,用文字定格災民的無奈與期盼,也記錄下基層干部轉移群眾時的無私奉獻與沖鋒在前……

  轉做編輯后,節(jié)假日的寂靜、深夜里的燈光,成了編輯部不變的常態(tài)。寒夜里的凌晨時刻,當指尖劃過冰冷的鍵盤修改稿件,寒意不時陣陣襲來,但字里行間流淌的民情溫度、傳遞的民生期盼,總能帶來滾燙暖流與前行力量。每當看到帶著油墨的報紙在閱報欄被群眾駐足細細品讀,我便愈發(fā)懂得新聞的價值與力量,更堅定了深耕這份事業(yè)的初心。抽屜里的榮譽證書,從不是炫耀的資本,而是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標尺——每一次采訪都連著群眾的信任,每一個文字都關乎肩頭的責任。

  鬢角白發(fā)藏不住歲月痕跡,但握緊筆桿的手依舊有力。我始終堅信:“敬畏新聞的真實,敬重手中的筆,自然有不竭的動力。”新聞之路從無捷徑,唯有腳踏實地、認真記錄、真實表達。未來,我仍會帶著對職業(yè)的敬畏,敬業(yè)篤行,在字里行間堅守初心使命,在時代浪潮中傳遞真情溫度,讓每一篇報道都成為連接民心、映照時代的堅實印記。

步履不停 半生堅守

  第八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總編辦主任 支曉宇

  作為一個從事新聞工作32年的老記者、老編輯,我所獲得的榮譽不僅僅是個人的,也屬于商洛日報社這個高舉旗幟、團結奮進的集體。

  回望走過的歲月,是報社的培養(yǎng)與同事們的協(xié)作,讓我在來時路上不斷前行。2009年,我策劃、編輯的“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欄目,因為扎根商洛鄉(xiāng)土,累計推出130多期、刊發(fā)260多篇稿件,獲得了陜西新聞獎好欄目獎;2011年,編輯的攝影作品《生死時速50分》,獲陜西新聞獎三等獎;2018年,編輯的言論《集中開工莫放空》,因直擊工作實效問題,獲陜西新聞獎三等獎。2021年起,負責報社為“學習強國”平臺供稿工作,帶領部室堅持第一時間編輯推送《商洛日報》每期稿件,這份堅守也讓報社在2021年、2024年兩度獲評“學習強國”陜西平臺優(yōu)秀供稿單位,在2022年、2023年獲評“學習強國”商洛平臺優(yōu)秀供稿單位,這些榮譽都是整個團隊同心協(xié)力的結果。

  在報社工作,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的,稿件經(jīng)過采訪、編輯、排版、校對、印刷,最后送到讀者面前,在這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大流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責任重大。因此,我的成長進步,始終與報社發(fā)展緊密相連。

  32年來,無論在記者崗位,還是在編輯崗位,我都嚴格要求自己:做記者時,我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確保每篇報道既真實又有溫度;做編輯近20年,我時刻牢記“政治家辦報”原則,創(chuàng)新策劃欄目,把好稿件的政治關、文字關、導向關,不讓任何一處錯誤從手中溜走——這是對報紙質量的堅守,更是對集體榮譽的守護。

  常有人問我:“幾十年天天和文字打交道,不覺得枯燥嗎?”我想說的是:我確實很喜歡這份工作,我的工作正好是自己的愛好,因此我很幸運。對新聞工作的熱愛,早已成為心底的光,使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充滿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未來,我仍會帶著這份熱愛與責任,與同事們一起,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開拓創(chuàng)新,讓黨報的聲音更響亮,讓新聞的力量更堅定。

筆墨染霜華 丹心照征程

  第十一屆商洛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日報社綜合編輯部主任 張建林

  在第26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作為一名從業(yè)近30年的新聞工作者感受頗多,其中“記者的使命不僅是記錄歷史,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尤甚。

  從當初的滿頭烏發(fā)到如今的兩鬢染霜,從最初的新聞愛好者到現(xiàn)在的主任記者,20多年來,不論是當記者奔波采訪一線,還是做編輯潛心屏前幕后,我始終牢記記者的光榮使命,盡心盡力,守護著新聞人的初心與擔當。

  還記得剛入行時,一位老領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機關報的稿件既要傳遞黨委、政府的聲音,更要傾聽百姓的心聲。”這句話,我銘刻于心,在工作中更是認真踐行。無數(shù)個深夜的燈光下,我逐字逐句推敲稿件,紅筆在紙上劃過的痕跡,既是對文字的打磨,更是對事實的嚴謹、對責任的敬畏。有次收到一篇商南縣開展廣場問政的稿件,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該縣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一個有效途徑,但稿件尚需完善提高,隨即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過細致溝通,補充采訪,再加上自己的精心打磨,這篇稿件次年被評為陜西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

  幾十年來,我的工位仿佛一座“時光驛站”,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成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報紙還是鉛字排版,油墨的清香混著汗水的味道,是屬于那個年代的新聞記憶。后來換成電腦,指尖在鍵盤上從生疏到熟練,不變的是對每一篇稿件的較真和對優(yōu)稿的追求。有人問,經(jīng)年累月和文字打交道,不枯燥嗎?我總笑著搖頭。因為我知道,每一篇經(jīng)過編輯加工的稿件,都可能成為凝聚人心的力量;每一個精心策劃的版面,都可能見證時代的進步。

  近年來,媒體格局在變,傳播方式在變,但我的新聞初心從未改變??粗磉叺哪贻p記者們抱著相機跑一線,對著鏡頭做直播,我也會湊過去請教新媒體運營技巧。我的電腦旁依然放著那本翻舊的《新聞編輯手冊》,紅筆換了一支又一支,不變的是對新聞事業(yè)的熱愛。

  記者節(jié)于我,不僅是紀念,更是鞭策。筆墨染霜華,丹心未曾改。雖然目前已告別新聞崗位奔赴鄉(xiāng)村,但我依然會堅守新聞初心。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wǎng)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wǎng)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