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金華11月25日電 題:黃大仙文化怎樣走向海外?

  ——專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蓋建民

  作者 趙曄嬌 錢晨菲



  黃大仙文化源遠流長,從浙江">

欧美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_无码无遮挡av毛片内射亚洲_涩涩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AV一区二区大屁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東西問丨蓋建民:黃大仙文化怎樣走向海外?

2025-11-25 19:35:3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金華11月25日電 題:黃大仙文化怎樣走向海外?

  ——專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蓋建民

  作者 趙曄嬌 錢晨菲

  黃大仙文化源遠流長,從浙江金華的地方傳統(tǒng),成為國家級非遺,正持續(xù)走向海外。其“普濟勸善、福澤天下”的精神內核,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價值追求,更發(fā)揮著獨特的文化凝聚作用,成為海外游子寄托鄉(xiāng)愁的精神紐帶。

  黃大仙文化怎樣走向海外?11月26日,2025金華山黃大仙文化節(jié)將于浙江省金華市舉行。會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蓋建民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文化交流的視角進行解讀。

2014年10月,浙江金華黃大仙祖宮,360多名來自臺灣、香港、泰國等地的信眾組成了一支游行隊伍尋游黃大仙故里。(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奚金燕 攝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黃大仙文化發(fā)源于何時何地?其核心和當代價值是什么?

  蓋建民:黃大仙確有其人,本名黃初平,晉代人,號赤松子。按南宋倪守約《金華赤松山志》載,農歷八月十三,其出生于今浙江省金華市,經(jīng)考證在今金華蘭溪市黃湓村。他自幼修道行善、濟世救人,相關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黃初平(黃大仙)傳說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黃大仙文化的核心可概括為“善美相和”。這一概念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說文解字》記載:“美,甘也。從羊,從大?!薄吧疲?。從誩,從羊?!痹谥袊幕脑搭^,“羊”同時承載著“善”與“美”。黃大仙最著名的“叱石成羊”典故,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xiàn)——頑石化作溫順羊群,象征著“善”的道德力量催動了“美”的生命呈現(xiàn)。

  黃大仙文化包含三個層面的“善”。其一是“德善”,強調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其二是“行善”,即把善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引虎救人”“二仙造橋”等故事都體現(xiàn)了濟世助人。其三是“勸善”,典籍《赤松子中誡經(jīng)》被一些學者稱為“現(xiàn)存最早的道教勸善書”。

  放眼當代,黃大仙文化倡導的“崇德向善”“善美相和”理念,有利于形成“人人行善、處處有善”的社會氛圍。

  黃大仙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仁義禮智信”等大家熟悉的傳統(tǒng)美德也能從中體現(xiàn)。其蘊含的精神內涵,與大眾對善美生活的追求同頻,可為當代社會持續(xù)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2025年9月27日,“香江花月迎國慶”中秋彩燈會在香港黃大仙祠開幕,多組巨型花燈裝置吸引市民游客前來欣賞拍照,“游園猜燈謎”等活動令市民游客樂在其中。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中新社記者:黃大仙文化是如何從浙江金華走向海外的?又為何能受到海外華僑華人的認同?

  蓋建民:黃大仙文化從浙江金華出發(fā),先入粵、港,后到海外。傳說,宋末趙昰、趙昺二王南逃時,攜帶了黃大仙小像到廣東,開啟了黃大仙文化的南傳之路。到清代晚期,黃大仙文化真正扎根于嶺南,第一座黃大仙道壇在廣州建立。相傳,光緒三十年(1904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之母的眼疾在廣州黃大仙祠得愈,其后李準捐資重修廟宇,令黃大仙聲望大增。

  20世紀初,廣東西樵山普慶壇道長梁仁庵攜神像南下香港,建立普宜壇,后來在九龍建成嗇色園,也就是今人所知的香港九龍黃大仙祠。這座承載黃大仙文化的嗇色園,以“金華分跡”四字,明確標注其與文化發(fā)源地金華山之間的關聯(lián),成為黃大仙文化向外傳播的關鍵分支。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又為黃大仙文化突破地域局限,提供了獨特的機遇與空間。

  自20世紀80年代起,黃大仙祠觀隨海外華僑華人足跡走向海外。從泰國合艾,到紐約曼哈頓,再到悉尼艾士菲,黃大仙香火和文化景觀已在海外逐漸形成。

  黃大仙精神和文化能成為海外華僑華人的信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種清晰的文化認同,解決了最實際的精神需求。

  此外,各地宮觀也成為踐行“行善”理念的載體。如美國南加州黃大仙祠在緬甸、越南捐建孤兒學校,將“濟困扶貧”的善念,轉化為跨越國界的公益實踐,讓中華文化中的“善文化”獲得國際認同。

2023年10月15日,香港特區(qū)嗇色園黃大仙祠舉行2023年兒童啟蒙開筆禮儀式,約150名兒童通過敬拜、開筆、點朱砂等儀式環(huán)節(jié)學習中國傳統(tǒng)讀書做人的道理。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中新社記者:黃大仙文化和其代表的道教文化,蘊含著哪些東西方文化交融印記?

  蓋建民:黃大仙文化和其代表的道教文化,在東西方的學術思想與文明互鑒中,具有積極的現(xiàn)代價值。

  從學術研究來看,海外學者開始將黃大仙文化作為民間文化的樣本,展開深入探索。瑞典漢學家羅斯(Ragvald Lars)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梁景文(Graeme Lang)合作的英文專著《一位難民神的崛起:香港黃大仙》(《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 Hong Kong’s Wong Tai Sin》),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將黃大仙文化推入國際學術殿堂。

  更值得關注的是丹道文化的跨學科影響。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曾將中國道家典籍《太乙金華宗旨》譯為德文,寄給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榮格從中發(fā)現(xiàn)了道家內丹修煉中“意識與潛意識合一”的智慧,認為這為西方心理學破解精神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使丹道文化成為西方心理科學借鑒東方智慧的來源之一。二人將譯文和評述整理成書籍《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 Chinese Book of Life),講述道教修煉方法對理解人類心靈的啟示。

  在科技文明交流領域,煉丹術這一在黃大仙文化和道教文化中都極為重要的元素,更扮演了文明橋梁的角色。宋元時期,中國煉丹術經(jīng)阿拉伯地區(qū)西傳,被阿拉伯人的煉金術(Alchemy)融合。有化學史家曾從字源考證,“Alchemy”中的“al—”前綴,源自阿拉伯語對“金液學”的表述,而這一概念的來源之一正是中國的煉丹術。據(jù)中國科技史專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研究,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宋元時期的中國丹道對阿拉伯人的煉金術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西方近代文藝復興時期,來自古希臘的煉金術與中國煉丹術等因素融合,衍化成近代化學(Chemistry)一詞,可見其對世界科技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這種文化交融更在民間文化交流的實踐里展現(xiàn)出生命力。浙江省道教協(xié)會會長、金華黃大仙祖宮住持施清純赴海外交流時獲得較好反響,這說明“天人合一”“揚善濟困”等理念能夠超越文化差異,形成共鳴。

  總的來說,黃大仙文化具有“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從傳統(tǒng)來、向現(xiàn)代去”“從中國來、向國際去”的特征,可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本土走向國際、從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提供借鑒。(完)

  受訪者簡介:

蓋建民。受訪者供圖

   蓋建民,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中華道學與世界文明互鑒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哲學第7、8屆)、教育部宗教學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特聘專家、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南道教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wǎng)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wǎng)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