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正為了一項體育運動而奔赴一座城市。
這個國慶,清遠古龍峽“漂”來12萬游客,佛山的龍舟和龍獅吸引了458.39萬人。文化和旅游部統(tǒng)計顯示,國慶文旅消費月期間,全國文體旅融合活動超2.9萬場,其中“觀賽+旅游”“參賽+旅游”類占比達43%。多家旅游平臺數(shù)據(jù)也表明,國慶假期體育旅游產品訂單量同比增幅達120%,人均消費金額突破2500元。
即將舉辦十五運會和殘?zhí)貖W會的粵港澳三地,密集的體育賽事形成了強大引力和巨大流量,讓各地看到了“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文旅新機遇。
可以說,體育賽事正逐漸從文旅配套轉變?yōu)槁眯泻诵摹_@背后既是體育賽事的價值之變,也是文旅消費的需求之變,二者形成了呼應。
當然,“引客來”只是賽事經濟效應起點,城市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讓“一次體驗”變“一段停留”,帶動深度消費。
對此,廣東不少城市正推動自身從賽事舉辦地向旅游目的地升級,加快構建“目的地生態(tài)”。例如,“徒步之城”河源發(fā)展與徒步適配的沉浸式民宿、“滑板之城”惠州串聯(lián)多景區(qū)218最美旅游公路、“漂流之城”大力發(fā)展特色餐飲和農產品。
當促消費成為一個關鍵經濟命題,賽事的引力效應和流量價值被寄予厚望:通過“體育+”讓文旅形成強粘性和長鏈條,為地方經濟突圍助力。
體育成為一個旅行的理由
“清遠簡直是漂流愛好者的天堂?!痹趶V州生活的楊星,周末去清遠古龍峽體驗了一次漂流。40分鐘的體驗之旅中,她經歷了高速俯沖的失重快感,穿越原始森林包裹的幽深峽谷,最終在平緩水灣與素不相識的“戰(zhàn)友們”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水仗。
像楊星這樣,從全國各地聚集到清遠的漂流玩家不在少數(shù)。
作為“漂流之城”,清遠打造了風格鮮明的漂流場地:黃騰峽落差大,但緩沖時間長,能夠體驗愜意的漂流旅程;玄真峽的漂流需要爬山跳水,形式新鮮;英西峰林有華南地區(qū)首家暗河漂流,能感受800米左右的巖洞之旅。無論是漂流“小白”還是資深玩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玩法。
清遠是一個縮影。在廣東,21個地市正用特色體育項目打造城市體育性格,塑造體育名片,競逐“跟著賽事去旅行”的賽道。
例如,“籃球之城”東莞利用冠軍效應吸引游客。作為冠軍搖籃,東莞走出了杜鋒、朱芳雨、易建聯(lián)、趙睿、楊力維、楊舒予、黃思靜等30多位國手,廣東宏遠更是CBA歷史第一個“十一冠王”?;@球的名氣,成了東莞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礎上,東莞打造全國首座鎮(zhèn)級多功能體育館,發(fā)展了4支職業(yè)籃球俱樂部,進一步強化了“籃球之城”名片。
21個體育性格,支撐了21張體育名片的打造,像21座城市發(fā)出的“邀請函”,吸引各地運動愛好者奔赴而來——惠州以制造業(yè)為基打造“滑板之城”,讓年輕人在滑板碗池中“貼地飛行”;韶關憑借水域資源打造“賽艇之城”,吸引水上運動群體;河源憑借優(yōu)質生態(tài)打造“徒步之城”,讓游客在山水間舒緩壓力。
更關鍵的是,一場賽事往往就能撬動一整條消費鏈。
江門的排球賽就是一個很好例證。今年8月,排球迷邊南專門趕到江門觀看2025年U21男排世錦賽,并進行了一場短途游:從保留民國印記的長堤風貌街,到火遍全網的影視劇《狂飆》取景地墟頂老街,再到記錄著僑胞奮斗史的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流連在江門獨特的歷史感與煙火氣之中。
此外,2024年廣州馬拉松賽當日及前后兩日,廣州酒店訂單環(huán)比前一周同期增長超40%;深圳亞乒聯(lián)盟亞洲杯期間,大運天地中央廣場單日人流量最高超過5萬人次;今年佛山疊滘龍舟賽吸引近百萬觀眾現(xiàn)場觀看。
原本只為看一場賽,最終留下了“吃住行購”的多元消費,體育與城市消費形成閉環(huán)。
事實上,宏觀政策層面早已將體育與消費緊密結合。今年8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早有定調,發(fā)展體育產業(yè)和體育消費是落實擴大內需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
“提振消費并非簡單讓大眾‘多花錢’,而是要讓消費更有質量、更有信心、更可持續(x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院長、中國登山協(xié)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李元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區(qū)別于傳統(tǒng)商品消費,體育消費融合社交、教育、文化等多重屬性,具有很強的粘性和較長的產業(yè)鏈,從運動裝備制造到賽事運營,從體育培訓到文旅融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創(chuàng)造新的消費增長點,這正是擴大內需所需要的可持續(xù)性。
體育目的地旅游新生態(tài)
當游客因運動而來,城市競爭則聚焦在了融合消費生態(tài)的構建,以體育為核心打造“目的地生態(tài)”——怎么玩?怎么???怎么消費?
如果說運動是“吸客”的鉤子,沉浸式住宿則是“留客”的關鍵。
在河源,依托山水徒步,500多家民宿把山水體驗融入住宿。在河源市東源縣新回龍鎮(zhèn)經營民宿的80后王菁見證著新回龍鎮(zhèn)的變化。9年前,新回龍鎮(zhèn)相對閉塞,鎮(zhèn)里只有百來戶人,大多以務農為生。后來通了新公路,來徒步打卡的人越來越多,民宿也跟著火了起來。如今,新回龍鎮(zhèn)已形成初具規(guī)模的民宿集群,100余家民宿里,既有本地人創(chuàng)業(yè),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此扎根,文旅產業(yè)成了當?shù)氐闹饕洕е?,幾乎“家家都有民宿”?/p>
近年來,越來越多徒步、溯溪、槳板等戶外愛好者來到河源,通過運動親近自然、看不同的風光,這種需求剛好和民宿的沉浸式體驗契合,他們不僅“走一趟”,還要“住幾晚”。2024年,河源民宿接待游客36.29萬人次,綜合營收超1億元。
除了“住幾晚”,還要“玩幾天”。為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各地正圍繞“玩”的場景,打磨配套服務,把單一運動項目升級為多場景體驗。
“沖浪之城”汕頭,不再是“沖一次浪就走”,還進一步拓展濱海休閑的玩法邊界,開發(fā)了卡丁車等多元化濱海休閑項目。暑假高峰期,南澳島硬虎戶外運動營地卡丁車基地一天可以接待3000人,發(fā)車680輛。這種“靠海吃?!钡奈捏w旅轉型升級,將南澳島從傳統(tǒng)漁港,塑造成以特色運動為驅動力的綜合性濱海旅游度假目的地。
惠州在打造“滑板之城”的同時,也正在尋求更豐富的戶外場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qū)短途出游和運動體驗的熱門目的地。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惠州環(huán)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qū)成為徒步、半程馬拉松、山地自行車等愛好者的必選之地,218最美旅游公路更吸引了超4萬人次騎行愛好者。假期期間,惠州累計接待游客396.5萬人次,同比增長5.4%,實現(xiàn)旅游收入35.35億元,同比增長7.8%。
體育的價值,最終要落在消費閉環(huán)上。各地借勢延伸體育產業(yè)鏈,把運動體驗打造為產業(yè)符號。
汕頭的多家體育俱樂部已針對沖浪產業(yè)全鏈條設計項目,包括俱樂部運營、賽事經濟、裝備銷售與維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青少年教育等。已有10年沖浪經驗,在南澳島經營HIPAI沖浪生活館余建明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汕頭正在打造沖浪文化品牌,一方面對沖浪產業(yè)產品進行細分,涵蓋沖浪裝備、沖浪服裝等功能性產品;另一方面還將聚焦當下備受關注的情緒價值供給,推出沖浪周邊、沖浪首飾等承載沖浪文化內涵的產品。
這種生態(tài)化思路,早有政策鋪路。2021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就明確鼓勵各地打造南澳沖浪、清遠漂流、東莞籃球等特色體育旅游目的地。今年省體育局更出臺通知,要求 “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體育賽事消費新場景”,廣州近日推出“全運有禮”系列優(yōu)惠,把體育賽事與民生消費直接掛鉤。
這種轉型,既契合國家擴大內需的戰(zhàn)略方向,也踩中了消費升級的節(jié)奏。正如李元所說,“目的地經濟”模式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單一運動項目升級為“目的地生態(tài)”,通過整合“運動+文旅+社區(qū)”多重要素,推動消費從短期體驗向深度沉浸轉型。
這也是各地正借勢十五運會的發(fā)展邏輯,不是靠賽事賺“快錢”,而是將體育基因注入城市消費,讓“留客型消費”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
南方財經記者譚硯文 來源:南方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