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何昕 杜靜
80歲的老人,70年的親歷變遷,2年半的精雕細琢,還原1座鄉(xiāng)村記憶里的縣城舊貌。
近日,一座制作精良、細節(jié)逼真的商南老縣城原貌沙盤正式亮相。令人驚嘆的是,這座精細還原1949年到1960年間商南縣城風貌的沙盤,竟出自一位81歲高齡的老人庚春生之手。這位老人憑借驚人的記憶力和一雙巧手,耗時兩年半時間,將已然消逝的老街古巷、政府機關(guān)、地標建筑、古樹名木等在方寸之間完美復原,讓往昔歲月觸手可及。
七十故土情 萌生復原夢
8月27日,記者走進北環(huán)路庚春生的新家中。這座比例精確的沙盤靜置于客廳中央,它不僅是一件手工藝精品,更如同一座微縮的歷史博物館。庚老1945年在老縣城西街后營出生,2014年因建設(shè)新西街遷出,在老縣城生活了整整70年。從衛(wèi)健局退休后,目睹縣城日新月異的變化,欣喜之余,他對那些留存于記憶中的老場景、老地方心生眷戀。為彌補城市舊貌隨時間流逝而被淡忘的缺憾,他萌生了用沙盤永久記錄、固定記憶的想法。
雖從未制作過沙盤模型,更缺乏這方面的專業(yè)基礎(chǔ),但庚老的想法得到了全家老小的支持,從2022年12月1日動工雕琢,至2025年5月最終完成,兩年半的制作過程充滿挑戰(zhàn)與艱辛。沒有圖紙,庚老便依靠自己多年生活工作中積累的深刻記憶畫草圖,遇到記憶模糊的地方,他便多方查證史料、走訪同齡的老友,反復推敲,查閱地方志和歷史檔案,從泛黃的老照片到厚重的縣志文獻,只為精準還原老縣城的一磚一瓦,一樹一宅。
巧手塑泥坯 匠心琢細節(jié)
那兩年半時間里,庚老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到這項浩繁的工程中。沒有專業(yè)的測繪工具,他就親手繪制了上百張布局草圖;再依據(jù)“老縣城”總體面積(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200米,周長約1000米),按1:260比例規(guī)劃出老縣城整體輪廓,逐一確定每一條街巷、每一座建筑的尺寸與位置。沒有昂貴的材料,黏土是他的主要原料,為保障黏土便于造型,并且久放不裂,庚老特意在當?shù)靥暨x質(zhì)地純正的黏土,將其曬干、磨粉,再經(jīng)過三次泥漿淘洗與沉淀才投入使用。在這一過程中,老伴幫忙淘洗、和泥、晾曬,成了他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沙盤中各個院落中郁郁蔥蔥的“樹木”和“草地”,都是兒孫幫忙通過網(wǎng)絡精挑細選采購而來的,再由庚老一一植入沙盤中黏合固定,紙片、刻刀、鑷子、油漆、顏料、粘膠是他最親密的“伙伴”,客廳就成了他的工作室。
泥塑造型全部由庚老反復摸索徒手完成,要將泥坯塑成形態(tài)各異的房屋建筑、院舍民居,必須精準把握干濕程度,尤其在夏季,風干速度很快,泥坯干了刻不動、易破損,太濕則立不起形、刻不出細節(jié)。為抓住泥坯最佳的雕塑時機,他時常不舍晝夜地趕工,將一粒粒細沙、一塊塊黃泥,神奇地變幻成縱橫相交的大街小巷、高低錯落的青灰屋頂、層層而上的步級臺階、黃泥土院、石頭壘砌的院落與道路、茅草木門的民居、典雅古樸的四合院,還有斑駁古老的城墻、香火旺盛的廟宇、莊嚴威武的石獅、轱轆高懸的水井……這細致入微的雕琢,入木三分,令人仿佛穿越時空,看見古老墻根下老人對弈、窄巷中孩童嬉戲、店鋪間叫賣吆喝,重現(xiàn)昔日縣城的繁華集市與熱鬧廟會,彌漫著濃厚的鄉(xiāng)土風情和人間煙火。
方寸見真章 一景一回憶
“沙盤上泥捏的建筑,大的3至5立方厘米,小的僅1立方厘米,如指甲蓋一般大小。”庚老指著一座精巧建筑笑道,“難做的如城隍廟戲樓、魁星樓屋頂結(jié)構(gòu)復雜,反復做了多次,直到滿意為止。”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文昌閣花格門清晰可辨。從沙盤的整體布局到單體建筑,從街巷寬窄到屋頂樣式,乃至院落中的不同樹種,他都竭力還原舊貌。整個過程漫長而孤獨,他卻樂此不疲。
這座沙盤長130cm,寬90cm,完整呈現(xiàn)了1949年至1960年間商南縣城原貌。主干道東街、西街、南街3條;東巷、西巷、文廟巷、硬柴巷、草柴巷、火神廟巷、眼光廟巷、鹽店巷的8條街巷;縣委、縣政府、公安局、法院、人民銀行、城關(guān)小學、城關(guān)派出所、縣聯(lián)社、縣醫(yī)院、電影院、文化館、印刷廠、國營食堂13個機關(guān)單位;標志性的8座文物建筑城隍廟、文廟、魁星樓、江西會館、文昌閣、福音堂、火神廟、眼光廟;6家大戶宅院;6家作坊店鋪……總計還原了老城所有200多座院落、700多間房屋建筑,且每座院落惟妙惟肖,煙火氣十足,甚至連每個院落中原有古樹的品種、大體造型、生長位置都還原的清晰可見。
“你看,這里以前是全縣最熱鬧的十字街口,那邊是老電影院,在沙盤上可清晰看到電影屏幕,夏天大家早早聚在門口納涼等著看電影……”“這是城隍廟門口前一口老井,隨著庚老的手指方向,沙盤上手搖的井轱轆也呈現(xiàn)在我們前面。”……庚老指著沙盤,如數(shù)家珍般地介紹。每一座房屋,每一條小巷,每一棵樹木,每一片綠植,都凝聚著他的心血,也喚起了許多同齡人的回憶,透過沙盤穿越回那段塵封歲月的小城煙火里,仿佛嗅到了那個年代淳樸生活的氣息……
傳承啟新篇 根脈永留傳
“太了不起了!這就是我小時候生活的老街,連廣播站的廣播都一模一樣!”庚老的鄰居老趙感嘆道。“這座傾注庚老800多個日夜心血的沙盤,它不僅僅是一個濃縮的景觀,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它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歷史的大門,了解到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歷程。它是城市記憶的珍貴載體,提醒我們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快節(jié)奏中不忘歷史根脈,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扇直觀感受家鄉(xiāng)變遷的窗口,激發(fā)他們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退休干部路建中是庚老的摯友,他說道:“老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家中及樓下院子里幾十盆不同品種的花草,都出自老庚之手。他愛好攝影,那些泛黃的老照片里記錄著古樹、村落、民居與民俗文化;亦鐘情太極、音樂、書法與寫作。即便年事已高,他仍堅持創(chuàng)作,在電腦上查閱資料、撰寫書籍,并將這份對生命與記憶的珍視,凝結(jié)于他所著的《活法》一書中。老庚利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用沙盤模型復原‘商南老縣城’這項創(chuàng)作,不僅是他個人情懷的體現(xiàn),更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搶救性保護,為研究本地城市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參考,具有獨特的文史價值。這座沙盤將成為商南寶貴的文化資產(chǎn),向年輕一代講述家鄉(xiāng)的故事,傳承歷史文脈。”
庚春生老人謙和地說:“人不能忘了根。我只是從個人感情出發(fā),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接下來還打算給沙盤加裝燈帶,繼續(xù)完善細節(jié)。能把記憶里的老縣城留下來,給年輕人留個念想,給后代人留個參照。特別希望年輕人能借此了解20世紀50年代商南縣城的模樣,能夠直觀地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既能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便利,也能記住過去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