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東叫李天娃。”周有民仍清楚地記得當時所住的農(nóng)民家的情景,木板搭建起來的房屋,到處都是縫,夏天曬太陽、冬天有寒風,生活困頓。當年的商州可以說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沒有一條像樣的大馬路,夕陽西下時,晚風凄凄,讓年輕的周有民感到非常的艱苦,“很想家,我離家時女兒不滿7個月啊。”
吃飯當天(露天開餐),睡覺打尖(睡通鋪),兩頭不見天(早出晚歸),洗臉洗腳在堤邊。這是當時建設(shè)的真實寫照。周有民告訴記者,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后,1972年他們終于用雙手將廠房和配套服務(wù)設(shè)施,在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建成。
右手拿草帽、左手拿著物資單、腳穿輪胎制作的膠鞋。年逾古稀的周有民告訴記者,當時他被單位調(diào)配到商州,幫助修建十號信箱,一天下午,負責宣傳的同事拿著相機從身邊走過,周有民想記錄下這段特殊的經(jīng)歷,請求照相,就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影像。周有民說,這張照片是自己留下的唯一一張記錄當時生活的影像資料,這40多年來自己一直用心保管著,自己是個攝影愛好者,家里的照片越來越多,光影集就有一大摞了,但他一直認為,這張照片最有意義。如今,這張已經(jīng)泛黃的原版照片,被珍藏在最精致的一個影集里“頭版頭條”的位置。
周有民說,2009年3月他曾帶妻子尋訪過當年所住的農(nóng)民家,原來的郊區(qū)之地已成為商洛市的開發(fā)區(qū),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可惜的是,他們找去的時候,老房東已去世幾年了。
曾是商州的“小上海”
十號信箱在商州建廠之初,正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時,商州城就老城區(qū)那一塊,面積只有三四平方公里,人口近萬人。更為難堪的是,那時電很缺乏,只有老電廠發(fā)電,只能供應(yīng)城區(qū)那一塊,其余地方都是漆黑一片。
“建一個廠子,富一個地方,活一方經(jīng)濟,這話真不假。”家住十號信箱附近50多歲的李建民師傅說,“十號信箱建好后,從全國各地來的人都有,說話口音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話根本就聽不懂,他們大多數(shù)人穿著很特別,也很洋氣,老遠一看就是十號信箱的人,不像當?shù)厝?。那時廠里的女工喜歡留卷發(fā)頭,穿喇叭褲,男的留八字胡,穿窄板褲,只要十號信箱的人一穿,本地人就跟著趕潮流學著人家的樣子穿衣服。十號信箱當時有工人三四千人,外加家屬等相關(guān)人員,總共有近萬人,和商州城里的人差不多。那時商州城里就只有正街和背街兩條街,商店只有幾家,街道平時沒有多少人,晚上也沒路燈。而十號信箱卻不同,那里平時人很多,賣啥的都有,簡直就是一個集貿(mào)市場,所以有人把這里叫商州的‘小上海’”。
在十號信箱門前做生意的王師傅談到,他的家就在附近,小時候常來十號信箱門前玩。據(jù)王師傅回憶,小時候自己愛抓小魚,丹江河里魚很多,不像現(xiàn)在很難抓到魚。十號信箱南方人很多,都愛吃魚。星期天和放暑假的時候,他就和伙伴們到河里去抓魚,然后拿到十號信箱門前去賣,不一會兒魚就賣完了,拿著賣魚的錢,再去買學習用品,用不完的話,還交給大人貼補家用。十號信箱的人除買魚外,遇到節(jié)假日,他們還會去釣魚,以前當?shù)厝撕苌儆嗅烎~的,看十號信箱的人愛釣魚,許多人也跟著學,釣魚的習慣慢慢就養(yǎng)成了。
十號信箱建在商州城南,近萬人要吃喝拉撒,全靠附近農(nóng)民供給。70多歲的賀玉勝的老人談到,“十號信箱紅火時,當?shù)氐霓r(nóng)民都很窮,平時也沒什么可賣的,家里種些菜、養(yǎng)些雞、喂些豬,一般都舍不得吃,就拿到十號信箱那里賣。一些好菜城里人吃不起,十號信箱的人有錢,舍得買,也很好賣,尤其是雞、魚、大肉、羊肉等值錢的東西,在那里很搶手。說實話,要不是十號信箱建在咱這里,那時日子真不知道該咋過。”說道動情處,老人顯然有點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