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昆明11月24日電 (記者 韓帥南)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由該所牽頭的一項研究,運用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與現(xiàn)代基因組學融合的手段,從基因組層面揭示了“僰人”與“懸棺葬”之間跨越千年的遺傳聯(lián)系。研究結果從全基因組層面確認,今日云南僰人,正是古代懸棺葬習俗踐行者的直系后裔。該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標志著長期困擾中外學界的“僰人懸棺”之謎取得重要突破。
懸棺葬是一種將棺木安置于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洞穴或裂隙中的古老喪葬形式。大量考古發(fā)現(xiàn)與地方志資料顯示,中國懸棺分布區(qū)域與古代僰人的活動范圍高度重合,學界普遍認為“懸棺”是僰人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號。僰人是中原華夏諸族對古代西南地區(qū)多個族群的統(tǒng)稱,最早見于《史記》《漢書》等西漢文獻。但至明代中晚期,該族群逐漸淡出史籍,關于其起源、族屬、文化特征及消亡原因,歷代研究者眾說紛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至今生活著自稱“僰人”的群體。該群體在1956年民族識別時被劃歸為彝族的白彝支系。時至今日,他們?nèi)员A糁环N稱為“靈魂洞穴葬”的獨特祭祀傳統(tǒng)。
僰人是誰?懸棺的主人是誰?兩者有何淵源關系?早在2004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團隊便啟動了對現(xiàn)代僰人與古代懸棺人群關系的追蹤。但受限于當時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古DNA實驗條件,未能獲得明確答案。
為進一步深入溯源,該所分子古生物學研究組和昆明動物博物館(張曉明和吉學平團隊),攜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傳超團隊),采用最新優(yōu)化的古DNA技術,采集并分析了云南、廣西及泰國北部共7個遺址15具懸棺/木棺人類遺骸的核DNA數(shù)據(jù),同時對云南丘北30位現(xiàn)代“僰人”群體開展了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
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僰人與古代懸棺人群遺傳上高度相似,其基因組中高達43%至79%的遺傳成分可直接追溯至懸棺祖先。同時,研究描繪了懸棺葬的起源與擴散路徑:多項分析揭示,懸棺習俗源自中國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人群,支持“福建武夷山為懸棺文化發(fā)源地”的學術觀點。該習俗隨后沿長江及其支流西進至云貴高原,并向南傳播到東南亞;泰國懸棺個體與中國西南懸棺個體共享祖源,這表明其傳播并非單純的觀念流動,而是伴隨了實質(zhì)性的人群遷徙。
該研究跨越人類學、考古學與民族學邊界,從文化記憶出發(fā),為中國歷史敘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證據(jù)。通過“棺中基因”,找回“消失民族”的蹤跡,用科技手段續(xù)接了中華文明深處的文化斷點。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一個失落族群的真實去向,也為中華多民族文明融合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范式與科學依據(jù),為構建“文化-基因走廊”理論提供關鍵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