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0月24日電 題:金立誠追憶父親金仲華:地圖繪風云 身教育后人
記者 龍土有 蔣雪林 林艷華
“他不是用言語教育我們,而是用行動?!?4歲高齡的金立誠近日在廣西南寧家中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情追憶父親金仲華——這位中國時政新聞地圖創(chuàng)始人、中國新聞社首任社長,用一生詮釋了“身教勝于言傳”的真諦。
金仲華是國際新聞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作為金仲華后人,金立誠受邀參加近日在桂林舉行的“國際新聞社在桂林——抗戰(zhàn)時期國際新聞傳播”研討會,但因年事已高未能親臨。10月23日,他在家中與記者長談,講述父親不為人知的家教故事。
圖為金立誠和妻子在書房尋找父親的相關書籍。中新網記者 蔣雪林 攝家庭身教
在金立誠的記憶里,父親從不講大道理。“他話不多,總是忙于工作。”金立誠說,“但他以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鉆研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金仲華的書房成了孩子們的啟蒙課堂。滿架的國際書刊、鋪開的世界地圖,無聲地引導著孩子們關注世界?!八嗛喠嗽S多報刊,我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對國際時事產生了興趣?!?/p>
這種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方式,塑造了金家的家風。金立誠后來在香港工作期間,深感父親國際視野的重要性:“這對我?guī)椭艽?,讓我能更快適應國際交流的環(huán)境?!?/p>
新聞創(chuàng)新
作為中新社首任社長,金仲華雖常駐上海,卻心系社務?!八麜忛喼攸c稿件,定期到社里處理文件?!苯鹆⒄\回憶,“他專業(yè)、認真的態(tài)度,讓老同事們至今印象深刻?!?/p>
在金仲華的新聞工作生涯中,改進文風是他一直關心的問題。他撰寫的國際新聞引人入勝,能讓讀者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一目了然。用他的話說,“要使國際問題通俗化”。
金立誠表示,父親很少和子女談起工作上的事情,但他經常從父親友人口中,了解到父親對新聞工作的嚴格要求。擔任中新社社長后,金仲華就文風問題多次提出主張:他提倡短文、短段、短句子,長文章要多一些小標題,以幫助讀者閱讀;他主張開頭要突出,要使人家看了頭一兩句就非看下去不可;他指出,新聞報道要有連續(xù)性,要追著新聞去報道;他認為,新聞要至少做到“容易讀”和“順口”,可以引用一些僑鄉(xiāng)的成語、比喻,使人更感親切,更能吸引讀者。
在金仲華的新聞生涯中,最具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是他創(chuàng)建的時政新聞地圖。1930年代,他在《世界知識》開設“國際政治形勢圖解”專欄,將復雜的國際局勢直觀呈現(xiàn)。
“讀報把握縱的聯(lián)系,看圖獲得橫的認識?!苯鹬偃A曾闡述其理念,“兩者結合,才能在腦中形成立體概念。”1936年,他與沈振黃合作出版的《國際政治參考地圖》,成為研究國際形勢者的必備參考。
圖為金立誠兒子金進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介紹金仲華相關事跡?!≈行戮W記者 蔣雪林 攝國際視野
金仲華的國際視野,源于不懈的自學?!八麤]留過學,外語全靠自學。”金立誠說,“在之江大學求學時打下英語基礎,后來因工作需要,又自學了法語。”
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了他的職業(yè)生涯。從《婦女雜志》助理編輯起步,到塔斯社電訊翻譯,再到《世界知識》主編,金仲華始終保持著對世界局勢的敏銳洞察。
抗戰(zhàn)時期,金仲華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和宋慶齡主持的“保衛(wèi)中國同盟”,作為執(zhí)委會成員,負責華語通訊工作,積極從事抗日救亡的對外宣傳工作。
1938年,金仲華受邀出任《星島日報》總編輯。在國民黨當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時,他沖破新聞封鎖,將周恩來的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星島日報》刊出,使海內外廣大讀者了解了“皖南事變”的真相。
1943年至1944年間,金仲華在桂林從事抗戰(zhàn)宣傳工作,除了編輯報刊,還發(fā)表了大量政論文章。
金仲華逝世多年后,他提出的新聞報道原則仍在傳承。當中新社后輩記者們踐行“短些再短些”的寫作理念時,仿佛仍能看見那位在閣樓里潛心鉆研、用地圖解讀世界的長者。
金立誠說,父親未曾留下萬言家書,卻用一生的事業(yè)為后人樹立了標桿——真正的教育,不在言語,而在行動。
在上海市副市長任上,金仲華雖然身兼多職,卻始終保持著儉樸的生活作風。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濟十分困難,他主動把布票、肉票上交。樸素的生活作風與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共同構成了這位新聞巨匠、慈父的人生底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