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馬來西亞馬六甲10月23日電 題:這口“鄭和井”見證中馬友誼源遠流長
作者 洪沂
走進馬來西亞馬六甲最熱鬧的唐人街,鄭和文化博物館射燈下,一口直徑不足半米的600多年前的石井,閃爍著歷史的幽光。它靜默不語,卻迎來送往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馬六甲,穿越時空,聽這口古井講述“吃水不忘挖井人”“中馬友誼源遠流長”的生動故事。
“建館時,我們共發(fā)現(xiàn)五口古井。其中,這口井被考證為當年‘中國將軍府’所用,被當?shù)厝朔Q為‘將軍井’。它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编嵑臀幕┪镳^講解員德穎站在井旁向游客娓娓道來,“尤為奇特的是,它井口小、井底大,而且在井欄兩旁還有兩個小孔。這是為什么呢?”德穎賣了一個關(guān)子。
他接著說道,20年前的2005年,創(chuàng)始館長陳達生在鄭和的故鄉(xiāng)云南考察時,發(fā)現(xiàn)當?shù)夭簧俟潘c其形制相似,印證了這段跨越山海的文化聯(lián)結(jié)。“當時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上鎖保護水源安全。今天看來,何嘗不是鎖著鄭和與他的船員濃濃的鄉(xiāng)愁?!?/p> 圖為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博物館內(nèi)的將軍井。(鄭和文化博物館 供圖)
自公元1405年起,世稱“三保太監(jiān)”(又作“三寶太監(jiān)”)的中國明朝將領(lǐng)鄭和受命七次下西洋,造訪了當時亞洲和非洲東岸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而位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交匯處的馬六甲,鄭和船隊至少五次到訪。他們不僅帶來了中國的特產(chǎn)與技術(shù),還制訂警衛(wèi)制度,安定的局面吸引來自各方的商賈前來交易,使這里成為繁榮一時的國際貿(mào)易中心。
今年恰逢鄭和下西洋620周年,這座古城比往日更加熱鬧。雞場街入口處,“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橫幅在中馬兩國國旗的映照下格外醒目,吸引游客駐足留影。“鄭和留下的印記在馬六甲從未褪色,反而像馬來諺語所說‘切水不斷’,愈加鮮活?!钡路f滿是感慨。
10月15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雞場街入口處,“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橫幅格外醒目。 洪沂 攝2008年,馬六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三寶山作為緩沖區(qū)也成為游客探尋歷史的重要打卡地。如今,鄭和將軍路、三寶井、三寶廟等更是串聯(lián)起中馬文化交融的記憶脈絡,吸引著海內(nèi)外游客到訪。
“沒想到我的家鄉(xiāng)人鄭和在這里的影響如此深遠,我倍感自豪!”來自云南昆明的游客周宸在參觀后感觸頗深,忍不住向?qū)в谓榻B云南的鄭和故事。
10月15日,馬來西亞馬六甲街上,來游覽觀光的游客眾多?!『橐?攝就在今年7月,中馬互免簽證協(xié)定正式生效。據(jù)馬來西亞國家旅游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8月,赴馬中國游客已達328萬人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事實上,中國已成為馬來西亞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之一。對和周宸一樣來自高原云南的游客而言,馬六甲也成為他們心中的“詩和遠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