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這次培訓,猶如一場知識的盛宴,為我們這些身處教育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方向”“專家團隊送來科技教育‘及時雨’”“讓我們攜手,用科學之光點亮更多教室,用教育之愛溫暖更多心靈”……
值此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共同承辦的“院士專家走進定點幫扶縣專題活動”重要內容之一,面向貴州六盤水市近200名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組織開展的科學教育專題培訓,9月14日在六盤水市水城區(qū)第一實驗中學舉行結業(yè)儀式,多位受訓的基層教師代表作分組匯報時深有感觸、收獲頗豐。
專題培訓結業(yè)儀式上,參加培訓的基層骨干教師代表獲頒發(fā)證書。中新網(wǎng)記者 孫自法 攝針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萬海鵬副教授關于人工智能(AI)賦能教育改革的授課,六盤水市水城區(qū)順場鄉(xiāng)法德小學校長王恒認為,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當今教育領域的巨大潛力。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教學方式,也為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教師可以快速檢索和分析海量的教育文獻資料,從大量的數(shù)據(jù)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為科研選題和研究思路提供了參考。
六盤水市第二十中學教師何月霞指出,科技賦能AI與教育的碰撞,有光也有影。通過培訓,見證AI如何成為教師的“智能助手”,這不僅是效率的飛躍,更是教育公平的推進——偏遠地區(qū)的教師也能獲得優(yōu)質教學資源;但科技的“雙刃劍”效應同樣顯著:當AI能精準分析學生錯題數(shù)據(jù)并推薦個性化練習時,這是否在不經(jīng)意間將學生裝進了“數(shù)據(jù)牢籠”?當AI生成的論文框架完美無缺時,科研的原創(chuàng)性該如何守護?
“這些困惑促使我們思考: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會思考的人,而非訓練會使用工具的機器?!彼f。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fā)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教授以《持續(xù)學習是一種愛的責任》為題,為專題培訓開展心理講座指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ǎng),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jīng)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她從“學生心理問題速查手冊:問題識別流程圖”“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案: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教師必備的談話技術”“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檢測孩子的心理定勢:對于糟糕成績的反應”等多個方面,結合具體案例進行闡釋。
王恒說,通過陳祉妍教授的心理講座,“我們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為教師在這方面肩負的重大責任”。培訓中分享的許多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案例,提醒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幫助;要用愛心和專業(yè)知識,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何月霞表示,陳祉妍教授的心理講座提出一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因此,當人們追問“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時,或許更該反思“我們給了孩子怎樣的情感支持”?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應該記住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即使跌倒也能自己爬起來”的心理韌性。
專題培訓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柏臣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趙亞輝研究員分別帶來《教孩子們認識自然》和《培養(yǎng)孩子興趣,讓科學思維“活起來”》課程。何月霞認為,這兩堂課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科學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思維方式的塑造。
王恒表示,這兩場培訓課程,讓教師明白科學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更要讓孩子們走進自然,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同時,讓科學思維從“課本上的概念”變成“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讓科學思維‘活’起來”。
專題培訓結業(yè)儀式上,參加培訓的基層骨干教師代表匯報時介紹AI對教育的影響。中新網(wǎng)記者 孫自法 攝參加培訓的基層教師們稱,此次專題培訓為他們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育教學工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啟示,將助力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推動鄉(xiāng)村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站在結業(yè)的節(jié)點,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前路:將AI工具轉化為教學利器,而非被技術牽著走;把心理健康融入日常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讓科學思維成為師生共同的思維方式。”何月霞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