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海洋中主要浮游植物之一,顆石藻能適應海水不同深度的多變光環(huán)境,高效的光合自養(yǎng)生長可助其快速繁殖,但顆石藻光系統(tǒng)復合物如何能高效捕獲和利用光能的微觀機理及進化機制,此前并不清楚,也備受關注。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說,中國科學家團隊最近在光合生物適應進化研究中取得一項重大發(fā)現:首次在原子層面揭示顆石藻通過擴展和優(yōu)化其光系統(tǒng)結構來適應海洋光環(huán)境的獨特策略,成功破解了顆石藻光系統(tǒng)復合物高效利用光能的分子機制。
顆石藻光系統(tǒng)I-捕光天線超大復合物結構及其能量轉化效率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供圖這項重要研究突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達研究員、田利金研究員帶領團隊完成,他們首次純化并解析來自赫氏艾米里顆石藻的光系統(tǒng)I-巖藻黃素葉綠素a/c結合蛋白(PSI-FCPI)超級復合物三維結構,破解了光合生物適應進化的分子機制。北京時間9月12日凌晨,該研究成果論文以封面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線發(fā)表。
王文達表示,顆石藻光系統(tǒng)復合物的結構解析和機理研究,為理解光合生物高效的能量轉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結構模型。未來,研究團隊也希望以此為基礎設計新型光合作用蛋白,并進一步指導人工模擬和開發(fā)高碳匯生物資源,這在合成生物學和氣候變化應對領域,都具有巨大潛力。
田利金介紹說,顆石藻PSI-FCPI超級復合物是一個巨大光合膜蛋白機器,由51個蛋白亞基和819個色素分子組成,分子量高達1.66兆道爾頓,遠超已知的真核生物光系統(tǒng)I捕光天線復合物。它的捕光截面是典型陸地植物(豌豆)光系統(tǒng)I超級復合物的4至5倍。飛秒瞬態(tài)吸收光譜結果表明,顆石藻PSI-FCPI捕獲光能的量子轉化效率超過95%,與陸地植物光系統(tǒng)I超級復合物效率相當,說明顆石藻PSI-FCPI具備特殊的蛋白組裝和能量傳遞特征。
此次研究發(fā)現,顆石藻的光系統(tǒng)I核心周圍環(huán)繞著38個巖藻黃素葉綠素a/c結合蛋白捕光天線,并以模塊化的方式排列成8個放射狀排布的捕光天線條帶。這種“旋渦圍繞”光系統(tǒng)I核心的巨型捕光天線依靠大量新型捕光天線的精密裝配,極大擴展了捕光面積。
研究團隊還鑒定到豐富的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類型的類胡蘿卜素,這些色素在新發(fā)現的捕光天線中含量極高,使其能有效吸收深水區(qū)波長在460-540納米間的藍綠光和綠光。此外,大量葉綠素c與葉綠素a形成緊密的能量耦聯并消除能量陷阱,構成平坦暢通的能量傳遞網絡,這可能是其保持超高量子轉化效率的關鍵。
據了解,顆石藻細胞壁是由碳酸鈣晶體組成的顆石片,其在白堊紀達到鼎盛,不僅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還依靠其碳酸鈣外殼在地層中留下顯著的“白堊”痕跡,因此在海洋碳沉積和全球碳循環(huán)中扮演重要角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