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朱賀)“歷史不在校園里、課堂上,歷史在活生生的民眾生活里?!遍L期從事臺灣日據(jù)以來反殖民斗爭歷史研究的臺灣作家藍博洲9日晚在北京說,兩岸分隔已久,現(xiàn)階段如何更好對待史料、遺產(chǎn),讓兩岸同胞了解真正的臺灣民眾愛國主義的歷史,尤為關鍵。
5月9日晚間,由藍博洲20世紀90年代末制作的《臺灣統(tǒng)左派列傳》在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報告廳放映。中新網(wǎng)記者 朱賀 攝由藍博洲20世紀90年代末制作的紀錄片《臺灣統(tǒng)左派列傳》9日晚間在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報告廳放映。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心主辦,是“2025年清華大學國際文學工作坊”系列活動之一。當天北京陰雨連綿、氣溫驟降,報告廳內(nèi)座無虛席,不少學生只得擠在門口站著觀看。
該片選自紀錄片《臺灣思想起》,集納《北投老太太許月里》《山地校長郭明哲》《紅色武裝基地鹿窟》《角板山的叛亂家庭》《重回火燒島》《六張犁201個證人》六部短片,講述了臺灣民眾親歷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光復、“二·二八”及20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血淚歷史。
1993年,臺灣苗栗縣一位農(nóng)民為尋找因參加中共地下黨而在1950年犧牲卻不能入土為安的哥哥的尸骨,在臺北六張犁公墓發(fā)現(xiàn)201個當年犧牲的革命者墓冢。這一事件成為藍博洲展開影像創(chuàng)作的重要契機。
當時在臺灣,這些受難者在“藍”“綠”的歷史敘事中都下落不明。藍博洲說,除了零星散落在官方檔案中的名字,親歷者所經(jīng)受的一切或將永遠沉沒在黑暗之中。不忍歷史被湮滅,藍博洲在接受“震撼教育”之余,開始通過口述記錄等方式公開講述這段被埋葬、被遺忘的故事。
“即使在1995年到1997年,白色恐怖的陰影仍籠罩臺灣社會。”藍博洲說,有的親歷者雖幸存,但長期受到社會排擠、家人不解,他走訪時常常吃到“不能講”的“閉門羹”。但每次采訪行近尾聲,藍博洲都會問受訪者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竟出乎意料相似:“你后不后悔?”“不后悔。”“為什么?”“因為我走的路是對的?!?/p>
前來參加放映活動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國禎,為當前島內(nèi)的“去中國化”教育感到憂心,呼吁青年學子深刻理解臺灣的血與淚、民眾的愛國熱情。吳國禎出生于臺灣,20世紀70年代在美讀書期間參加“保釣運動”,隨后來到大陸,為建設新中國貢獻一己之力。
“這不僅是臺灣的歷史,更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鼻迦A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參與映后對談時表示,他曾為藍博洲《臺共黨人的悲歌》作序,稱藍博洲是艱苦卓絕、有溫度的發(fā)掘者。汪暉認為,當今兩岸應做好共同記憶的挖掘,保護好共同的歷史遺產(chǎn)。(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