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向全球開放近一年以來,國際同行對它如何評價?
在1月5日專題介紹“中國天眼”高質量開放運行及系列重要科研進展的中科院2022年度首場新聞發(fā)布會上,來自荷蘭、美國的兩位知名天文學家通過視頻點評基于“中國天眼”的最新科研成果,認為FAST給帶來了令人震撼的觀測結果,顯示出在解決重大天體物理問題方面的潛力。
國際射電暴領域知名科學家、荷蘭射電天文臺首席天文學家、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杰森·赫塞爾斯(Jason Hessels)說,快速射電暴是來自遙遠宇宙深處的神秘信號,關于它的起源是過去十余年里天體物理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FRB 121102是天文學家迄今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數(shù)十個重復快速射電暴中、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也是最典型的一個,但是天文學家仍然為這個特殊的天體感到困惑,“FAST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震撼的觀測結果,包括來自該天體前所未有的新探測,還帶來了一個新的謎題:那就是這個天體似乎發(fā)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爆發(fā),也許這兩種爆發(fā)是以不同方式產生的,亦或是來自于該天體能量特性不同的區(qū)域”。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理查德·克魯切爾通過視頻點評FAST測量星際磁場最新研究成果?!≈行律缬浾?孫自法 攝他表示,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們正在思考這如何改進他們的模型,天文學家們也在其他的重復暴身上尋找類似的證據(jù)。相信FAST將繼續(xù)在揭開快速射電暴的神秘面紗這一課題上發(fā)揮關鍵的作用。
北京時間1月6日凌晨,科學家基于“中國天眼”在測量星際磁場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論文,獲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上線發(fā)表,引發(fā)學界廣泛關注。
國際星際磁場測量領域知名科學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理查德·克魯切爾(Richard Crutcher)對此評價指出,最近FAST的觀測提供了有助于了解恒星是如何形成的重要信息。 FAST測量了編號L1544分子云包層的磁場強度,通過觀測中性氫窄自吸收線的塞曼效應,F(xiàn)AST首次揭示了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階段,磁壓不足以阻止引力收縮,這與恒星形成的標準理論不一致。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理解恒星形成的天體物理過程至關重要,并顯示了 FAST在解決重大天體物理問題方面的潛力。
克魯切爾幾年前到訪過FAST,對FAST的工作人員和工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因為FAST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這賦予了FAST產生突破性科學的潛力。他期待 FAST的進一步工作,這將擴展對恒星形成原理的認識,并將推進天體物理學的其他領域。
據(jù)了解,2021年3月底,F(xiàn)AST正式向全球開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學家征集觀測申請,此次征集收到來自不同國家共7216小時的觀測申請,最終14個國家(不含中國)的27份國際項目獲得批準,并于當年8月啟動科學觀測。目前,F(xiàn)AST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已遠超國際同行預期的工作效率,為FAST科學產出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