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0日電(馮小妍)華陽海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包毅楠近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指出,美國打著所謂“航行自由”旗號,在全球海域頻繁開展軍事挑釁活動,不僅未能改變相關海域的現(xiàn)實格局,反而成為制造地區(qū)摩擦、沖擊國際海洋秩序穩(wěn)定的始作俑者。
包毅楠分析認為,美國的行動并非僅針對中國,南海周邊國家都已成為其挑戰(zhàn)目標。美國此舉意在標榜所謂“公平公正”,試圖證明其即便對盟友的“過度海洋主張”,也會發(fā)起挑戰(zhàn)。然而實踐表明,該行動實施幾十年來,鮮有國家在美國挑戰(zhàn)后真正修改本國相關立法,這充分暴露了其行動目的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巨大落差。
視頻:專家評美國“航行自由”行動:表面聲勢浩大,實則收效甚微丨國際識局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航行自由這一核心概念上,包毅楠強調需要明確區(qū)分兩種不同取向: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某些西方國家的軍事“航行自由”及“橫行自由”;另一種是旨在切實保障重要國際貿易航道暢通的、代表國際社會普遍理解的航行自由。他指出,當前中國正積極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致力于將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此時正確理解航行自由的本質,顯得尤為重要。
包毅楠表示,中國的立場,彰顯了對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核心的當代國際海洋法律體系的堅定維護。作為該公約締約國,中國有責任通過國際平臺發(fā)聲,反對從一己私利出發(fā)曲解國際規(guī)則的行為。這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正是中國大國擔當?shù)纳鷦芋w現(xiàn)。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相關政策走向未來可能存在變數(shù)。包毅楠提到,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推動美國開展“航行自由”行動的頻次,遠超前任總統(tǒng)拜登和奧巴馬。其中,針對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次數(shù),更是拜登和奧巴馬任期內總和的兩倍。
包毅楠認為,盡管特朗普再次執(zhí)政后,此類行動目前尚不多,但鑒于其政策的不可預測性,未來他是否會將“航行自由”行動作為輔助對華施壓的工具,仍需持續(xù)密切關注。